03 婚丧嫁娶中的面子问题
作品:《学会拒绝,学会坚持自我(套装共2册)》 03
婚丧嫁娶中的面子问题
◎ 爱情,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在爱情的世界里,从来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时候,旁人能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只是两个人的身高、长相、学历、经济等外在条件是否匹配,并不能看到两个人内心的交流和感受,更看不到他们给彼此的爱意和温暖。般配与否,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十五年前,赵军在湖北老家和妻子孙婷结了婚,当时,赵军24岁,孙婷23岁。婚后,赵军萌生了外出打拼的想法,妻子很支持。两个人带着几千元钱,离开老家,去了广州。一开始,他们只能四处打工,整天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五年过去了,他们手里有了积蓄,一起在水产市场租了个摊位卖海鲜。又过了几年,他们从最初的一个摊位,慢慢发展到六个摊位,生活越过越好。如今,他们有房有车,还有一双儿女,可谓衣食无忧。
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赵军的梦想,可梦想成真了,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妻子贤惠能干,下得了厨房,却上不了厅堂。岁月无情,她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可赵军却得到了老天的眷顾,看起来比妻子年轻得多。
一次,赵军带妻子一起去参加朋友的饭局,一个不知情的朋友说:“伯母来啦?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其他人哄笑起来,有人连忙解释。那个朋友得知是自己误会,连连道歉,赵军满脸通红。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带妻子一块儿出去了,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因为妻子长得比自己老,赵军整日郁郁寡欢。朋友聚会,大家都带着老婆,看着别人一对对都挺般配,他心里就特别羡慕。
后来,赵军提出离婚,妻子起初不答应,可见赵军心意已决,妻子便不再坚持,带走了两个孩子,把三个摊位转让出去,离开了广州。
不久,赵军再婚,娶了一个比他小十多岁的女孩,每次带着年轻貌美的妻子出去,他都觉得非常有面子。然而,好景不长,妻子虽然年轻漂亮,但脾气也很骄横。赵军一个人在摊位上忙碌,她从不帮忙,家务也从来不做,婚后两年,她没给赵军做过一次饭。因为生活上的琐事,她经常发脾气,让赵军很是头疼。终于有一天,妻子在和他大吵一架之后扔下了离婚两个字。现在,赵军偶尔会想起孙婷,怀念她的温柔体贴,可他知道,孙婷是不可能原谅他的。
伊索说过:“很多人都想得到更多东西,可是,他们最终连自己拥有的东西都弄丢了。”这句话可谓“得不偿失”的最佳注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模式并不是只有一种,一双鞋子是否合脚,别人根本无法体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清楚。好伴侣的标准不是和别人比较得来的,关键在于对方爱不爱你,适合不适合你。
因在《垂帘听政》中成功出演咸丰皇帝,梁家辉一举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得封“影帝”的他,开始了演艺生涯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梁家辉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太太的江嘉年。梁家辉和太太是一见钟情,当时,梁家辉的经济状况很糟糕,不过江嘉年没有介意。交往半年,两个人就结婚了。
梁家辉说:“举行婚礼时,我所有的存款只有8000元港币,就租了一个饭店的房间,招待双方几个好朋友,也不敢告诉家长,自己伪造了结婚证书,交换了戒指。大概结婚大半年后,经济状况开始改善,那个时候就跟家长坦白,说我们已经结了婚,去办了正式的手续。”
江嘉年年轻的时候很漂亮,后来因为一场病,吃了一些含有激素的药物,导致身材严重走样。不过在梁家辉眼里,妻子永远是自己的好太太。
有狗仔拍到梁家辉和老婆逛街的照片,江嘉年已没有往日的风韵,有的人嘲笑她是“大妈”。当记者提及此事时,梁家辉回答得很干脆:“我觉得我太太是越来越美了。”
如今,男方依然魅力十足,女方却被香港媒体形容为“体态臃肿,面容憔悴”。梁家辉尽力维护太太的形象:“如果长得那么漂亮的话,她就是女明星了。生活中我们就是平常人,过得很随性,没必要刻意装扮。”
梁家辉饱含深情地说:“岁月流逝,男人也许能在时光的磨砺中越来越有味道,而女人的容貌却在操持家务的油烟味中变老了。我太太年轻时是个漂亮的女孩,现在她在我心目中越来越美了,有时我会在她睡着的时候偷偷看两眼,心里有种温存的东西在流淌。这是给我梁家辉家庭的女人啊,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两个小天使,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对于家庭,我未必是一百分,但一定会尽力而为。”“婚姻充满琐碎事,需要智慧去经营,到这个年纪,名与利已不算什么,我更愿把精力放在家庭上,不让它有一点儿闪失。”
别人的认可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彼此相爱、相知、相守。知足才能常乐,如果不知足,就算你的另一半再能干、再漂亮、再有才华,你都觉得不顺心。幸福不是为了被人看见、被人羡慕的,只要两个人都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就是幸福的,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
◎ “剩男剩女”的为难之处
过去,很多年轻人以单身为荣,称自己是“单身贵族”,如今,单身贵族的地位越来越低,慢慢变成了“剩男剩女”“齐天大剩”,甚至是“单身狗”。被催婚,被迫相亲,是许多大龄未婚青年头疼的事。到了结婚年龄,就必须得结婚,否则就没脸见人吗?
小乔今年29岁,大学毕业多年,一直在外地工作,以前交过一个男朋友,但两个人因为性格问题分手了。小乔有个姐姐,还有个弟弟,两个人都已经结婚了。如今,家里人都把她当成了“老大难”,亲友聚会、过年回家,乔乔不想成为话题都不行。她的父母不缺钱,在老家生活得很好,被很多人羡慕,姐姐和弟弟的婚姻都很美满,所以小乔至今没嫁出去的事,是父母最大的心病。每次亲戚聚会、过节过年,小乔都会成为全家,甚至是全村人议论的中心,因为在农村,像她这个年纪还没嫁出去,简直和怪胎一样。跟她年龄差不多的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基本上全都结婚生子了。
小乔每次过年回家,都有一大堆男女老少围着。前些年,妈妈还会带她一起上街,可现在很少有那样的时候了。一上街,就能听见类似的议论:“这姑娘是谁谁家的吧,还是一个人呢?哎呀,真可怜……”
每次回家,她的压力都很大。往年过年,她最多挨到初五,就会像逃跑一样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去年大年初二,妈妈当着姐姐弟弟一大家子的面,对小乔说:“一会儿我们去大伯家拜年,你就别去了,我告诉他们,说你工作太忙,没回来,这样对谁都好,免得大家议论。”小乔急了:“妈,你这是什么意思啊?真觉得我嫁不出去,给你们丢人了?要是这样,我现在就走,以后也不回来给你们添堵!”就这样,小乔一气之下走了,一年多没有回家。除了父母偶尔打电话来之外,她从不和家里人联系。
虽然父母唠叨起来挺让人心烦的,不过他们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双方多沟通,互相理解,应该不难做到。
至于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根本不用理会。在那些人眼里,少数就意味着“不合规矩”,他们在“大多数”的身后随波逐流惯了,看到队伍里有人站“歪”了,就想提醒人家“保持队形”。这些人习惯于从众,原因有两个:一是渴望归属感;二是希望通过从众的选择来减轻压力或推卸责任。有心理学研究证实,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找到归属感的愿望都很强烈。如果一个人的观点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产生矛盾或分歧时,人们出于不被群体排斥的考虑,即便群体中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正确,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观点屈从于大多数人。
从众的人认为,枪打出头鸟,所以他们不愿意背离群体的主流,免得被群体排挤。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的,都是胆怯、知识匮乏、缺乏安全感和虚荣心强的人。所以,你无须把胆小鬼的话放在心上。如果你盲从了这些人,将来有一天后悔了,谁会站出来帮你善后?没有。任何人都不可能为你的未来埋单。
别因为父母催得急,就迫于压力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爱情不应该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摆脱催婚压力、结束单身生活。如果恋爱、结婚、生子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只能令你疲惫不堪,迷失自我。结婚是两个成年人的事,成年指的是人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能够独立,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怎样待人处世,怎样善待自己和他人;对自己厌恶的人和事,知道怎样合理地拒绝;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通过努力去争取。
不管别人怎么催促,都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标准,感情急不来,婚姻更急不来。没有人规定年龄到了就必须要结婚,别让年龄成为自己的压力。
◎ 从婚礼看中国人的“排场”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办一场隆重的婚礼理所当然。不过,所谓的隆重,是指精心筹办,并不是一味讲排场。
如今,结婚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参加工作没几年,手头往往没什么积蓄,于是,父母就成了他们的靠山。在长辈眼里,人活一张脸,儿女的婚礼绝对不能含糊,就算倾尽所有,甚至不惜举债,也得办得风风光光的。可是,婚礼越风光,婚后的生活就越幸福吗?
小潘和妻子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两个人每月工资一共4000多。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在买房的时候,小潘用自己的存款勉强交了首付款,至于婚礼,他打算和妻子说不办了,直接旅行结婚,这样不仅能节省不少钱,而且也很有意义。妻子倒是同意了,可岳父和岳母说什么也不答应,说这样做会让街坊邻居笑话,再说,女儿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怎么能敷衍了事呢?婚礼必须要办,而且还不能办得太寒酸了。
既然岳父和岳母这样要求了,小潘哪敢拒绝呢?可他手里确实拿不出办婚礼的钱,只好找父母商量,潘家二老说:“既然亲家开口了,咱们说什么也得把婚礼办得像模像样,否则别人还以为我们连儿媳妇都娶不起呢!”
就这样,小潘父母拿出了毕生积蓄,一共7万元,担心这些钱不够用,他们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婚礼地点选在了一家高档酒店,因为双方亲属比较多,一共办了50多桌,一桌800元。另外,新娘首饰花了3万元,定做婚纱花了6000元,拍婚纱照8000元,租婚车花了5000元,找司仪花了3000元,雇乐队花了2000元,摄影摄像花了1500元,婚礼当天发红包3000元……总之,零零碎碎的花销加在一起,一共花费了近10万元。
为了把欠款还清,小潘父母不得不节衣缩食,还债使他们压力很大,身体越来越差了。小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久而久之,他免不了埋怨岳父和岳母,如果他们当初不坚持举办婚礼的话,自己的父母也不会过得这样窘迫。这件事也影响到了他们夫妻俩的感情,因为这件事,他们吵了好几次架。
风光的婚礼没有带给小潘和妻子更多幸福感,反而令他们矛盾重重。如果当初没借钱办婚礼,又怎会如此呢?花多少钱办婚礼,得衡量自身的经济状况。婚礼再风光,毕竟只有一天,难道为了一天的面子好看,就不顾婚后几十年的生活了?欠债是一种经济负担,更是一种心理压力,千万不能为了一时的脸面而让自己或家人负债累累。
在婚礼的所有花销当中,婚宴往往占很大比例。很多人经济上并不宽裕,可又担心宴席水准比别人差,会招来亲戚朋友的非议,就尽可能让山珍海味齐上桌,还坚决抱着“宁可剩下,也不能不够吃”的态度。一般说来,每桌是十位客人,但桌上的菜经常是16道、18道,甚至是20几道,摞得像小山似的。宾客散去时,每桌都剩下不少菜,有的菜只吃了几口,就被倒进了垃圾桶。
谁都知道这是浪费,可是,因为担心落得个小气的名声,有些人只能硬着头皮花这个冤枉钱。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是为了品评婚宴吗?当然不是,他们是要为新人送上祝福,同时自己也沾点儿喜气。至于婚宴是什么档次,有多少道菜,就算有人在意,过不了多久,也都忘在脑后了,这样的面子要它干吗?与其把酒菜白白倒掉,倒不如把钱节省下来,添置一件生活必需品也好,出去旅行也好,不是实在多了吗?
婚礼是给自己办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应该更注重实质,而不是表面形式。近些年来,许多人策划的个性婚礼不再追求奢华,而是更崇尚低碳环保,比如童话婚礼、公交车婚礼、自行车婚礼等。
刘某和李某都是自行车爱好者,两人因骑自行车而相识、相恋。恋爱三年后,两人在相识纪念日举办了一场别具意义的自行车婚礼。迎亲的不是豪华车队,而是一排山地自行车。过往的市民交口称赞,并纷纷把这动人的一幕拍了下来。新娘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说,这场婚礼虽然简朴,但它意味着不分贫富贵贱,都会永远用心爱着对方。
每个人结婚都想留下浪漫的回忆,可什么才是浪漫呢?浪漫是用心营造出来的,并不是靠大把大把花钱砸出来的。与那些仪式烦琐、处处讲排场的婚礼相比,个性婚礼更有品位,而且简单实在,别具意义,何乐而不为呢?
◎ 变形的“彩礼”:不为幸福为面子
人们总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可真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背后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晓。
彩礼,俗称“老婆本”,是结婚之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古代的订婚仪式上,男方家庭会以订婚男子的名义送给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钱两部分构成的“彩礼”,其中钱为财,物为礼。女方收受彩礼后,也会送男方一些物品,称作“回礼”。彩礼中的物一般都是价高但实用的物品,回礼一般为女性亲手制作的物品。
时至今日,彩礼被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含义,成了很多人的沉重负担。
李瑞和女朋友打算今年结婚,不久前,因为装修房子的问题,女朋友和李瑞的父母意见不合,好不容易关系缓和了,却又因为聘礼的事闹得很不愉快。
按李瑞家乡的风俗,聘礼给得不太多,但在女朋友的家乡,对聘礼的要求是:
“穿金一动不动”——穿一身金,“动”指的是10万元以上轿车,“不动”指的是12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
“万紫千红一点绿”——一万张5元纸币,一千张百元纸币,若干张50元纸币,有条件的人家还可以多“绿”一些,一般最少要15万;
“三斤三两”——一百元钱的人民币拿秤称,称足“三斤三两”即为彩礼数额,大约为13.8万;
“前四后八”——订婚4万,结婚8万;
“万里挑一,一片绿”——万里挑一大家都清楚,几万就看个人能力了,最低10001,“一片绿”就是新娘当天进的婚房要用50元一张张铺满,条件差的婚床要用50元的一张张铺满……
李瑞一听,整个人都蒙了。为了让孩子满意,李瑞的父母已经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如果按照他们那边的习俗,李瑞家准备的聘礼算可以的了,而且父母已经为李瑞操了太多的心,结婚办酒席还是找亲戚借的钱,在这种情况下,李瑞无论如何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开口要钱了。
李瑞想来想去,只好找朋友借了5万元,然后又带着父母给他的10万元去了女朋友家,希望能争取她和家人的谅解。可是,未来岳母一听李瑞只拿了15万来,当时就不高兴了,把他赶出了门。
当天半夜,李瑞接到了女朋友的电话。在电话里,女朋友哭着说李瑞聘礼给得太少,十里八乡都没有这么少的聘礼。她的长相好,在家乡是出了名的,很多女孩长相比自己逊色得多,可她们都有丰厚的聘礼。如果让人家知道自己的聘礼这么少,一定会笑死她的。父母把她养育成人,她也不能看着父母被人指指点点。
后来,两个人因为彩礼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只能以分手收场。
难道彩礼的多少能代表女孩的身价吗?如果是那样,爱情岂不成了交易?适当的彩礼可以体现出男方对女方的认可程度,试想,一个男人连适当的彩礼都不肯出,那婚后的表现会怎样呢?虽然结婚不是买卖,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孩肯定是愿意满足爱人的需求的。看得出,李瑞是有诚意的,他和父母都愿意尽可能地满足女方的要求,而且他也懂得体谅父母,这样的男孩还是很难得的。原本应该皆大欢喜的事情,却因为彩礼问题不欢而散,未免令人惋惜。可是仔细想想,因为彩礼的事情分道扬镳,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感情基础还不够牢靠。
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为什么不能各让一步,把彩礼的数目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呢?这样既不失体面,又能继续相亲相爱。
有些女孩觉得,彩礼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男方的诚意,彩礼太少,说明对方不够爱自己,这会让自己在亲朋好友面前失了面子。
爱情不是物质交易,不要让纯洁美好的感情掺杂进功利和虚荣。彩礼只是一种传统礼节和民俗,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尽到礼节就好。如果为了面子,一味追求高价彩礼,致使男方背负沉重的负担,导致姻缘破灭,或者婚后生活质量下降,值得吗?人生要靠自己走,婚姻亦然。
◎ 礼物是表达感情,还是炫耀价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生活在家族和故乡。在这种情况下,亲人和邻里之间时常互相帮助,这种帮助体现了亲情和友善,如果和金钱扯上关系,就显得疏远了。接受帮助的一方心里会怀着感激之情,并抱有“投桃报李”之念。这种来往方式与西方人所说的源自理性的经济交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与上述交换相比,中国人之间的来往更加偏重于情感。为了面子,中国人可以牺牲现实利益,甚至倾尽所有。
亲友同事之间随随份子,互赠礼物,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这并无不妥之处。然而,时至今日,人们的礼尚往来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了。请客送礼之风愈演愈烈,一些人的心灵已经扭曲了。无论是送礼的一方,还是收礼的一方,都认为感情就是靠这种方式建立起来,并持续巩固的。
很多人怕送出去的礼金打了水漂,便想出了一种回收资金的办法——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设宴,然后广邀亲朋好友。于是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宴席名目,什么升学宴、升职宴、参军宴,还有人以祝寿、生病、过世等名目摆宴……这无疑会使原本生活就窘迫的人陷入无尽的绝望。这样的礼尚往来不仅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而且还滋生了腐败现象,破坏了社会风气。当前社会,物价随着经济一路攀升,礼品或礼金必然随之升高。
原本淳朴和真诚的情感沟通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交换,这无疑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不管是随份子也好,送礼物也罢,重要的都是心意,而不是钱多钱少,贵重与否。要是把随份子和送礼当成面子事儿,那苦恼就无休无止了。
小曲参加工作两年了,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这个月,他光是结婚请柬就收到了四张。都是老同学、好朋友,礼金是一定要送的,可听说现在200元已经拿不出手了,300元、400元又都不吉利,只能一下跳到500元。四份红包一共要2000元,工资只剩下一千多,去掉必要的开销,再怎么省吃俭用也不够呀!虽说礼尚往来,以后自己结婚就能收回来的,但眼前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挺过去。思来想去,小曲打算给每个人包200元红包。
谁知,去参加婚礼那天,小曲和老同学坐在同一桌,听说大家的红包都是500元,他怕丢人,只好悄悄往红包里又放了300元。
随不随礼,随多少,要看关系和自己的经济状况,两个人关系比较近,自己手头也宽裕时,就多随些,如果不是这样就少随点儿。礼尚往来可以增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钱不是维系感情的唯一纽带。
逢年过节,人们都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可是,走亲访友、探望长辈,送礼物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送礼,当然不能太寒酸了,别的不说,包装首先就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很多时候,礼盒里的东西不见得比散装的好,价格却贵得离谱。精美的包装用处不大,扔了还可惜。这样的面子钱应不应该花呢?这是许多人感到头疼的问题。
董先生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抽出时间回老家走亲访友。今年中秋节,他打算回家一趟,给亲友们带些月饼。自己平时吃的散装月饼挺好,但送礼总不能提着塑料袋吧,得买带礼品包装的。于是,他去超市和商场转了转,这一转不要紧,看着像样点儿的月饼礼盒,少说也要三四百元一盒,里面的月饼一般就四块,顶多六块,包装的成本远远超过了月饼本身。这要是买个十盒八盒的,一个月的薪水恐怕就没了。
董先生和朋友说起这事,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网上有专门卖各式礼品盒的店,可以去网上选一些,然后再买一些品质好的、独立包装的月饼放在礼品盒里,这样既经济又实惠,还不伤体面,不是很好吗?董先生听了朋友的建议,回家的时候,他的礼物得到了亲戚朋友的一致认可。
常言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买礼物不必买太贵的,只要别致,有意义就够了。送家人、长辈、领导、朋友的礼物,最好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样一来,对方满意,自己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最值得称颂的品质。在有些地区,人们非常讲究厚葬,老人去世后,一定要把丧事办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的,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未免要招别人白眼和闲话。有些人明明生活不富裕,也不得不大办丧事。
一个人孝不孝顺,不只表现在为老人送终这一件事上,还要看平时对老人是否尊敬、关爱和赡养。老人在世时不管不问,去世后就算花再多的钱,也无非是办给别人看的,与孝顺有什么关系呢?“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这句话讽刺的就是那些在父母生前不尽孝,死后却哭得死去活来的子女。
有一个不孝子拒绝赡养母亲,因为老人向他借了几百元钱没有还,他竟然将62岁的母亲拒之门外,老人一气之下服毒自杀。儿媳没有因老人的去世而感到悲痛,更看重的反而是自己的面子,她说:“丧事必须得好好操办,否则村里人会看笑话的。我们借了4000多元钱,准备给老人办丧事用。”因为老人借了几百元钱没有还,儿子竟然将老人拒之门外,老人气愤得自杀,儿子和儿媳却不惜举债办丧事。这种无耻的事简直是闻所未闻!
还有一对老夫妻,他们的五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有当干部的,有经商的,也有汽车专业户,混得都不错。可在赡养老人的态度上,他们却惊人的一致:谁也不想管。最后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每人每月拿出50元钱作为老人的赡养费。可怜两位老人用这点微不足道的钱艰难地生活着。没过多久,老太太因伤心和饥饿的折磨去世了。这一下,五个儿子争着表孝心,说什么“我们在外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老人的丧事必须得风风光光地办,可不能让别人看笑话”。随后,五个儿子每人拿出5000元钱大操大办,把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都请了来。大家看着桌上的山珍海味,再看看老人枯瘦的面容,心里万分难过。想当初,老人每天在破房子里吃着馒头和咸菜,几个儿子却整天吃香喝辣,连赡养费都推来推去。如今,老人去世了,他们宁愿每人拿出5000元来摆酒设宴,这算哪门子孝心?
对待父母,应该重在“厚养”,而不是“厚葬”。与其在老人去世时讲排场,大操大办,还不如孝在平时,妥善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让老人颐养天年。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老人去世后的葬礼办得简单一点儿,老人泉下有知,也会心安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表面上看着孝顺,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有一个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儿女们个个在病床前尽心侍奉,老人临终前特意嘱咐:“我死了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大操大办,简简单单地火化就行了。我知道你们都孝顺我,即便死了,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老人去世后,儿女们办了一场简单的葬礼,将老人送走了。尽管葬礼简单,但邻里和乡亲没有一个人觉得他们对老人不尽孝道。
“慎终追远”的意思是,子女除了要慎重地办理父母的后事,还要虔诚地祭拜祖先。清明祭祀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扫墓是为了寄托哀思,烧些纸钱未尝不可,但有的人除了纸钱以外,竟然还烧纸做的别墅、豪车、iphone手机、lv包、麻将桌、冥府笔记本电脑……有的人见亲戚朋友在扫墓时买这些东西,怕自己不买没面子,也跟起风来。于是,祖先竟成了他们攀比的工具了。先人已经离去,烧再好的东西都没有意义。
修葺祖坟原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可有些人修葺祖坟恐怕并不是出于孝,而是寄托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在他们眼里,升官发财是承蒙祖宗阴德庇佑,就算做了什么缺德事,只要修葺祖坟,哄祖宗开心,就能保佑自己平安无事。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暗示,不少人才愿一掷千金,大修祖坟。
无论是办丧事,还是祭祀祖先、修葺祖坟,最重要的都是虔诚之心。不要把排场和物质当成孝顺的证明,更不要通过尽孝之事去追求权力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