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
作品:《天才女友》 江逾白关掉床头灯,脱下浴衣,她的手就摸了上来。他一把捉住她的纤细手腕,她脱口而出道:“刚才我和学姐的沟通非常顺利。”
江逾白只问:“你们聊了什么?”
林知夏沉稳地回答:“经济问题。”
江逾白猜测道:“产业投资?”
黑暗笼罩了整个房间,窗外却闪过一道蓝光——突如其来的强雷阵雨席卷了城市,暴起的惊雷声吓了林知夏一跳。她扑进江逾白的怀里,继续描述道:“不,我跟学姐聊的是薪资待遇问题。”
江逾白揽在她腰间的右手一顿,她还在说:“你知道的,我以前卖过软件,学姐没收一分钱。今年她加入我们公司,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实在太辛苦了……除了加班费和股权激励,她还值得更多的奖励。”
江逾白不太相信洛樱和林知夏讨论了半个小时的“薪资待遇问题”,而林知夏真诚地建议道:“我想设立一个公开奖项,根据量化后的绩效考评结果,表彰公司工程部门最优秀的技术组,再把奖金按照组内贡献,均匀地分配给各个员工。今年春招和秋招结束以后,公司会有一大批新人……”
讲到这里,她打了一个哈欠:“我告诉学姐,我不是可靠的人。学姐一定明白我的意思。”
江逾白却高深莫测道:“不一定。”
林知夏自顾自地阐述:“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擅长管理和经营企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姐也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不少人渴望得到的东西,这辈子也够不着。”
江逾白拐弯抹角地试探她:“你学姐的性格怎么样?”
“和我哥哥有点像,都是认真负责的人。”林知夏总结道。她困得意识不清,声音越来越轻:“哥哥的微博名是‘秋秋升职加薪’。”
“你呢?”
“夏夏披荆斩棘。”
江逾白忍俊不禁:“押韵了。”
林知夏半梦半醒,呢喃道:“你也可以起一个类似的网名,对应‘披荆斩棘’……”
江逾白把她搂得更紧:“遮风挡雨?”
林知夏就说:“江江遮风挡雨。”
“只为了你。”他补充说明道。
林知夏已经睡着了。她不再回复他,彻底沉入梦乡。
*
雷阵雨在后半夜停止,次日天光放晴,空气格外清新。
林知夏和她的同事们再度从酒店出发,前往香港本地的另一所知名学府。双方的洽谈会从早晨九点开始,持续到下午四点半,期间的进展并不顺利——几位教授更希望能和林知夏、谭千澈或者谷立凯共同培养研究生,而不是成立所谓的“四校联合研究组”。
联合研究组并不能代表简单的“强强合并”,组内分工、信息透明度、资金来源与分配都是亟待解决的疑难杂症。哪怕林知夏提出了四种方案,她的合作方也不太满意。
林知夏表示理解。
傍晚,她和同事们一同离开这座校园。
有位女生从一栋实验楼里追了出来,朝着林知夏飞奔,边跑边喊:“林教授!林教授!”
那声音直逼林泽秋,林泽秋警觉起来,不由得环视四周,恰好瞥见那位女生——她的脸型偏圆,双眼清亮,长发染成了深棕色,狂奔时的步履矫健,目标明确。她在林知夏的面前刹住,捧出一沓厚重的文件。
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论文,林教授,能请您……”
“你是陈诗涵吗?”林知夏竟然认出了她,“你前天给我发了邮件,附件是你的一篇论文,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我正准备今天回复你。”
陈诗涵双手抱着信封,主动跟在林知夏的身边。她才刚满二十一岁,比林知夏的年纪小一点,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学生气,还稍微有些拘谨。她和众人打完招呼,又朝着他们鞠躬,汤婷婷笑问:“你是这所大学的学生?”
陈诗涵如实描述,她本科快毕业了。然而,她的粤语腔调改不过来,除了林知夏以外,其他人都没太听懂她的意思。
林知夏就用粤语和她聊天,聊了大概十分钟,她的心情好到快要爆炸。她读过林知夏的所有着作,对林知夏的研究内容极其感兴趣。但她始终不敢联系林知夏。
前不久,她听人说,林知夏一行人要访问他们的大学,她才鼓起勇气发出一封邮件,今天还抱着论文直接找上了林知夏本人——林老师果然和她想象中一样漂亮温柔,成熟稳重,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知性气质。
她也不再掩饰,坦荡地表述道:“林教授,我想做你的学生。”
林知夏任职的大学也面向香港地区招生,学校采取“申请面试”的制度,学生需要提交一份申请资料,再通过面试考核。根据大学的安排,今年的面试时间在四月下旬。
截至目前,林知夏已经接触了许多学生。去年十二月,她定下了一位外校保送的硕士生和两位直博生,再加上别的研究组转来的博士后,她的课题组人数瞬间飙涨。如果再加一个陈诗涵,她怀疑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兼顾每一位学生。
林知夏对自身的要求很严格,“传道授业解惑”是她的职业准则之一。她思前想后,没有立刻答应陈诗涵,而是鼓励她再多申请几所学校,多联系几位导师,陈诗涵却说,她只报了林知夏的学校。
破釜沉舟,莫过于此。
林知夏有些惊讶。
陈诗涵还说,她在“导师评价网”上搜索了林知夏的名字,学生们都把林知夏夸得天花乱坠。林知夏的博士生方怡雯半年发表了两篇论文,每一篇的质量都很高,惹人垂涎,叫人钦羡,这充分说明林知夏不仅是一位独立的principalinvestigator(课题组长),还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导师。
林知夏谦虚地回应道:“我没有那么好,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努力。老师的名声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
话虽这么说,她和陈诗涵分别之后,马上掏出手机,打开“导师评价网”,搜索自己的名字“林知夏”——手机网页显示出二十几条评论。
第一条评论获赞最高。那名学生说道:“林老师只有二十多岁,但她的知识储备像是七十多岁,大家不要因为她年轻就不敢报名,她是责任心超强的好老师。”
另有一位学生说:“她组里有个徐姓学长。徐学长要是在我们组,十有八九会延毕,她不延毕学生,责任心强还是不强?”
林知夏注意到,这位提出“延毕”的学生的网名是“崔小明”。她点击“崔小明”的头像,又见他给谭千澈打了好几次高分,简直是谭千澈老师的忠实拥护者。
林知夏把手机锁屏,放回她的背包里。
“你想收陈诗涵吗?”汤婷婷问她,“那孩子有天赋,没心眼,我挺看好的。”
林知夏重复她的评价:“有天赋,没心眼?”
汤婷婷捧起奶茶,吸了一口,才说:“就像段启言一样,我真是没救了,我就喜欢这种类型。”
林知夏轻笑了一声。
*
接下来的几天,林知夏一行人奔波于香港的城区之间。林知夏原本希望能与两所香港大学合作,然而,她只搞定了其中一所,离开香港的前一天,她与那所大学签订了“联合研究组”的协议。她的本科导师谷立凯是“联合研究组”的总负责人,谷立凯快要评上院士了。比起二十岁出头的林知夏,谷立凯的资历、年龄、人脉、根基更让众人放心。
在谷立凯的帮助下,北京那两所顶尖大学都愿意加入研究组,“四校联合”的招牌瞬间打响,谷立凯的日常工作越发繁忙。
2017年四月下旬,他特意带上几位同事和学生,从北京飞到省城,前来与林知夏商讨“联合研究组”的启动计划。
林知夏和谭千澈共同负责这一次的招待工作。他们这对同门师兄妹虽然在一所大学内任教,但是,他们许久没有见过面,平常也不聊天,林知夏觉得她和谭千澈的关系可以用“井水不犯河水”来形容,而谭千澈却喊她:“小师妹。”
他措词亲昵,声线冷冷淡淡,反差强烈,让人疑惑。
林知夏可以理解谭千澈。因为,上周五,林知夏收到了韦若星学姐的电子喜帖。
韦若星学姐是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副教授。从去年开始,她和同校的另一位男老师确认了情侣关系。那位男老师年轻有为、仪表不凡,与学姐十分般配,既是“男才女貌”,也是“女才男貌”,大家纷纷夸好。
而谭千澈依然故我。与从前相比,他的行事风格几乎毫无改变。
林知夏对谭千澈依旧客气:“院长和副院长找我开过会,领导们很重视‘四校联合研究组’,也希望你能带着学生加入。你是谷老师一手栽培的学生,近半年来的科研成果显着提高……”
“你想让我加入吗?”谭千澈点了一根烟。
他们站在实验楼东侧的一座花园里,春风和畅,视野开阔,他的笑声也带着烟味:“我猜你不想。”
花园内草地茂盛,翠竹菁葱,松柏成林,处处皆是好风景,谭千澈坐到一把长椅上,香烟的灰烬落在他的指间,他开口道:“谷老师是研究组的总负责人……”
“你是谷老师的得意门生,”林知夏顺着他的意思说,“你要是能进组,皆大欢喜,学长。”
谭千澈掐灭烟头。
林知夏始终和他保持一米的距离。他又问:“你今年招的学生,质量过得去吗?这一回我可没空替你把关。”
“谢谢,”林知夏说,“我可以自己把关。”
谭千澈看了一眼手表,才把香烟扔进身边的垃圾桶。他站起来,走了几步,身高腿长,步子迈得也大。
谷老师将在上午十点左右抵达校园,眼下正是九点五十五分,时不待人,谭千澈与林知夏一前一后地走向学校的会议大厅。他们等了几分钟,谷老师就带着一批同事与学生出现了——在这批人里,杨术文算是林知夏的老熟人。
杨术文混迹在人群中。当他望见谭千澈,他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连声喊道:“哎?谭学长!”
转头时,杨术文视线一扫,恰好碰上林知夏,温暖的笑意凝固在他的嘴角。他的心脏堕入冰窟,动作机械地点了点头,喊她:“林学妹啊。”
林知夏友好地笑了一下。
杨术文却仿佛撞鬼一样绕到了别处。
学校的领导们聚集在附近,正与另外几位教授闲谈。谷老师双手负后,走向杨术文,还对他说:“你师兄和师妹都找到了教职,你要想留在学术界,需得再加一把劲。”
去年九月,杨术文博士毕业,就在谷老师的组里做了博士后。他对科研的兴致缺缺,之所以选择做博士后,只是因为,他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心想“我博士能毕业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嘴上却说:“好,谷老师,我会努力。”
“加油,学长。”林知夏的声音从他背后传来。
他不敢回头,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林知夏停留在原地,继续与谷立凯聊天。谷立凯不仅提到了“四校联合研究组”的协议内容,还问起了沈昭华教授的近况。他说,他发给沈昭华的邮件没有回复,拨打沈昭华办公室的电话,她的学生就说,他们沈老师请了长假。
林知夏如实转告:“我也听说了这件事。沈老师请假去休养了,下半年才能回到学校。沈老师的工作比较辛苦,经常要外出考察,我认识沈老师这么多年,也没见她休息过。”
谷立凯的神色颇为异样。
这,就有些奇怪了。
杨术文炸掉实验室的那天,谷立凯都没有这样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他在林知夏的面前并未多说,但是林知夏有所察觉——谷立凯与沈昭华是大学同班同学,他和沈昭华相识几十年,肯定比林知夏更加了解沈昭华。
*
当天下午,林知夏去了一趟古生物学研究所,找到了何远骞教授。
何远骞是沈昭华的女婿,也是沈负暄的父亲。但他的处世态度比他的儿子沈负暄要更真诚朴拙一些。
前不久,林知夏刚给何远骞的实验室送来一批琥珀,何远骞见到林知夏,面容显得和蔼可亲。林知夏索性直接问他:“沈老师最近还好吗?”
“还好啊。”何远骞简略地答道。
今天是何远骞的办公室开放日,他的学生们刚刚离开,茶几上剩了五六只一次性的塑料纸杯,杯中装着纯净水。
何远骞端起纸杯,为摆在窗边的盆景浇水。
夕阳横斜,灿烂的余晖铺到了他的脚下。他和花盆都被镀上一层浓重的金橙色。他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才说:“林老师,我这儿有个好消息。我们用仪器测量那一批琥珀,琥珀里有新物种,我的学生正在收集数据,写论文,明年就能见刊了。多谢你了,林老师。”
“不客气,”林知夏又绕回了刚才的话题,“我很久没收到沈老师的消息了,也没在学校里见过她。之前我听别人说,沈老师休假了,我还为她觉得高兴……”
何远骞右手一抖,水从杯子里洒了出来。兰草的枝叶伸展,青翠欲滴,水珠在兰花的花瓣上溅开。
办公室的房门大敞,门外还有一些古生物研究所的同事们路过。众人的脚步声忽近忽远,办公室内部却一派安静。
林知夏等了几秒钟,何远骞仍未开口。她便下定决心道:“沈老师是我的第一位导师,她教我做研究,把我带进大学……”
“沈老师也很惦念你,”何远骞终于坦诚相告,“今年年初,她被查出胆管癌,去北京看了医生。发现得早,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我们一家人都相信科学,没太忧愁……沈老师不想把生病的消息外传,人过了七十岁,器官衰老,病痛是常事。先前她请假去做手术,不便让同事或学生们担心。”
林知夏追问道:“后来呢?”
何远骞沉默不言。
林知夏声音更轻:“我能去看看沈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