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作品:《桓容

    长安历史悠久, 始建于西周。
    周文王时建酆京, 周武王时建镐京, 后世合称为酆镐, 是为周朝国都, 也是华夏历史上, 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
    经过西周的强盛, 东周逐渐走向衰弱。
    前期春秋争霸,后期战国征伐,秦王扫六-合, 一统天下,定都咸阳。长安成为秦都的一个乡聚,是秦宗室长安君的封地。
    秦二世而亡, 楚汉争霸, 汉高祖击败西楚霸王,定鼎中原。
    西汉立国, 定都长安。
    汉高祖命丞相萧何主持营造都城, 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长乐宫, 后又建起未央宫。
    至汉武帝时, 西汉国力达到鼎盛, 先后修建了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建上林苑, 开凿昆明池,建别宫等。
    东汉末期, 群雄并起。
    三国之后, 西晋短暂统一。永嘉之乱后,五胡内迁,窃踞中原,长安先后被几个胡族政权占据。
    东晋时期,氐族实力一度强盛,建制称帝,以长安为都。
    秦氏坞堡异军突起,先下邺城,后下长安,驱逐慕容鲜卑和氐人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
    秦氏同样选择定都长安,在桂宫的基础上重建宫室,并在城内建造坊市。长安气象日渐恢复,都城人口逐渐增加,但因多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这时的长安城,同两汉时期仍有不小的差距。
    秦氏入主长安,决意大力发展生产,奈何天灾人祸不断,北地谷麦连年歉收乃至绝收。
    虽有南地和西域运来的粮食,想要支持几十万大军的口粮,还要赈济国内灾民,实是捉襟见肘,一日比一日困难。
    桓汉军队大举北上,连-拔数城,自身的战斗力是一则,秦兵缺粮、军心不稳又是一则。
    如果不遇连年天灾,秦国粮食充足,桓容绝不会轻易北伐。即使他想,郗愔和谢安也不会答应。
    秦国缺粮,将士和百姓都吃不饱,军心不定,人心不稳。遇大兵压境,胜利的天平自然会渐渐倾斜。
    如果秦国不缺粮,将士百姓都能丰衣足食,论个人的战斗力,实际上高于桓汉士兵。尤其是秦国的骑兵,横扫漠南,驱逐贼寇,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桓容铁了心要打,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伤亡必定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升,到头来分出胜负,却是汉室实力大损,予外族可趁之机,重演永嘉之后的惨祸。
    “天命吗?”
    立足长安城下,桓容难言是什么心情。
    喜悦?
    还是掺杂几分苦涩?
    为恢复华夏,南北必须统一。
    为偿仅有的一点私念,他同秦璟曾于帐下定约。
    时至今日,事到临头,他又变得不确定。将心比心,换成是他,真能抛下一切?
    桓容握紧佩剑,用力的咬牙,嘴里尝到更多苦涩,隐隐夹杂着铁锈的滋味。
    “陛下,桓刺使已至帐前。”
    “阿兄到了?快请。”
    思绪被宦者打断,桓容打了个激灵,用力拍了下脸,逼自己抛开纷杂的念头。
    这一幕恰好被入账的桓石秀看到。
    桓刺使诧异的挑了下眉,拱手行礼之后,好奇问道:“陛下可是有烦心事?”
    “确有。”桓容没有否认,却不打算详叙,而是铺开舆图,指着图上长安的位置,道,“阿兄,长安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城内将兵能征善战,且有数万青壮可以征召。如要强-攻,死伤定然不小。”
    谈起攻城,桓石秀立刻严肃起来。
    “陛下所言甚是,要下此城,需得从长计议。”
    贾秉请见时,桓容和桓石秀正就攻城之策展开商议。依照桓石秀的意见,最好先发起一次强袭,摸一摸长安的底。
    “臣得消息,秦有重兵驻于边境。为防中途生变,攻城之战需得谨慎,却也要速战速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异常。
    此时的长安不比建康,却也有几十万人口。单凭人命去拼,实是下策。
    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兵顿城,围而不攻,等到城内粮食耗尽,人心不稳乃至生出混乱,汉军趁势进兵,城池轻易可下。
    此计固然好,要担的风险委实不小。
    秦玚秦玖驻兵边境,此前是秦兵短板,如今变成悬在汉军头顶的一把刀。
    拖得时间长了,边州的秦军大举南下,汉军很可能腹背受敌,之前的战果都将化为虚无,北伐之战功亏一篑。
    纵然不败,同秦军硬碰硬,之前担忧的事一样会发生。
    两军实力大损,都需时间恢复。
    被赶到漠北的高车、乌孙瞅准时机,恐将再次南下。西域胡、三韩和西南夷狄都会蠢蠢欲动。驻守地方的刺使和将领再有野心之辈,南北统一终将成为泡影,两个汉家政权怕也会分崩离析。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历史上,苻坚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虽然彼此情况有很大不同,可谁能够保证,最坏的情况一定不会发生?
    桓容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桓石秀一时陷入沉默。
    贾秉沉吟片刻,脸上不见忧色,而是微微一笑,道:“陛下莫非忘了,石刺使的兄弟正在长安。”
    听闻此言,桓容不禁一愣。
    “秉之是说石勉?”据他所知,石勉正在并州,并未至长安。
    冀州刺使之所以开城投降,除了青、并两州刺使合兵包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石勉带去桓容赐给的印章,当面进行游说。
    “非是石勉。”贾秉摇摇头,“是石励。”
    石勉是石劭的庶弟,随他一同逃至南地。其本名石勖,后为行走北地方便,避免被人猜疑,化名为石勉。
    贾秉口中的石励是两人的族兄,当年一起北逃,不想在途中分散。石劭、石勉随流民逃至盐渎,石励则带着家人流落到魏兴。
    只能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
    论起生财之能,石励不比石劭,却也是人中翘楚。
    在桓容登基之前,石励就聚集起一批小商人,行走在两国边界。
    这些人多为流民出身,从北至南,九死一生,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遇上盗匪,绝没有交钱免灾的念头,百分百的抄起刀子就上,有几次甚至将贼寇杀尽,一举端了贼窝。
    凭着一股不要命的狠劲,石励的商队渐渐打出了名声,成为一支规模不大,却少有贼寇敢惹的“匪-商”。
    早在咸安年间,石氏兄弟就有了联络。
    桓容登基之后,双方的走动更加频繁。石勉几次北上,能顺利打开局面,和石励的帮忙脱不开关系。
    贾科前往西域,石勉在并州脱不开身,石励主动潜入长安,以为桓汉内应。
    因他同桓汉朝廷素无瓜葛,又是以化名行走南北,还有北地官员签下的户籍文书,带着药材入长安时,根本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陛下,石郎君同秦长史钱方交好。此前传回消息,长安朝堂空虚,西河旧部多生疑心,新投的豪强在夏侯氏叛乱中十去七八。”
    贾秉说话时,留心桓容的神情变化,声音略微加重。
    “钱氏乃是外戚,其种种举动,显然有弃城北逃之意。城内人心浮动,怕比之前预料更为严重。”
    “如能加以利用,必为我军破城的助力。”
    桓容锁紧眉心,沉吟良久,开口道:“依秉之之意,当如何施为?”
    “回陛下,臣以为,可采纳桓刺使之意,先发兵攻城,探一探城中兵力。并设法给石郎君送信,散播流言,行游说之计。”
    “此外,待凉州刺使率兵抵达,可不参与攻城,先往北拿下雍州,防备秦军南下。”
    贾秉先逐项分析,再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君臣说话时,郗超在帐外请见。
    被召入帐,向桓容提出攻城之策,竟与贾秉不谋而合。见到桓容古怪的表请,知晓事情缘由,郗超贾秉对视一眼,顿生“知音”之感。
    计策初定,桓容当即升帐,召随行文武,共议点兵出战之事。
    议事结束之后,有领角鸮飞入大营,径直闯进大帐,落在桓容身前。
    领角鸮之后,另有一只鹁鸽,同李夫人养的几只相比,个头略小,羽色更深。鸽腿上缠着一条绢绳,寻常不容易发现。
    恰好贾秉留在帐内,认出这只鹁鸽,当即取出身上的香球,果然见鹁鸽咕咕两声,振翅向他飞来。
    “陛下,应是石郎君的书信。”
    两只鸟先后落下,不用桓容招呼,寻上帐篷一角的藤柜,一头钻了进去,合力拉出一只布袋。
    “真成精了。”
    桓容嘟囔一声,用独特的方法将绢绳展开,铺在桌上,竟是一张巴掌大、长方形的绢布。上面写着蝇头小字,需仔细观瞧,才能辨认清楚。
    看过之后,桓容将绢布递给贾秉。
    浏览过信中内容,贾秉笑道:“陛下,天助我朝。”
    太元九年,六月,壬戌
    长安城下鼓角齐鸣。
    呐喊声中,汉军倾巢而出,猛攻长安四门。
    武车上架起抛石器,巨石断木呼啸着飞向城头。
    士卒扛着云梯,悍不畏死冲到城下,待一端勾上城墙,迅速攀援而上。
    城内守军不甘示弱,箭矢如雨,沸水滚油一同泼下。另有巨石从城墙后呼啸而出,眨眼落到武车附近,有的落到武车上,砸起大片木屑。
    攻城锤推到城门前,士卒腰缠粗绳,口中大吼着,拉动削尖的巨木砸向城门。
    汉军的进攻极其猛烈,一波接着一波,仿佛不知疲累;秦军的防守同样严密,至今未让一名汉军登上城头。
    两支军队势均力敌。
    同样的勇猛、强悍,誓死不退半步。
    从清晨到傍晚,长安四门仍稳如磐石。汉军也不是没有收获,进攻东城门的将士一度登上城头,只是未能立久,又被秦军拼死赶了下来。
    酉时中,汉军鸣金收兵。
    和攻城时不同,汉军行动有序,彼此互相掩护,不见半点慌乱,并未给秦军偷袭的机会。
    回到大营,桓容再次升帐,诸文武商议到深夜,见到清点后的战损,无不紧皱眉心。
    相比几十万大军,千余人不算多。
    然而,这让众人看到秦军的实力,也彻底收起轻敌之心,再不敢因之前的战果飘飘然。
    此后几日,汉军只围不攻,派出大股骑兵,陆续截断了长安的商道。
    秦军出击数次,杀退几股骑兵。
    奈何汉军超过三十万,这样的战果起不了多大作用。到最后,长安彻底同外界断绝联系,城内的大军和百姓,都只能依靠之前的存粮度日。
    汉军未再发起进攻,城中的日子却是一天比一天难过。偏偏又有流言传出,言秦国太后不在宫内,皇亲外戚早暗中北逃,有放弃长安的打算。
    流言越传越凶,虽不至于立即生乱,却也让人心动摇,开始生出怀疑。
    石励没有再与城外联络,之前能送出鹁鸽已是侥幸。随着城内流言纷起,人心生变,他开始蛰伏下来,没有更大的动作,以免引来怀疑。
    就在这时,长安宫门打开,秦璟披坚执锐,率数骑飞驰而出,径直来到城下,登上城头。
    守军士气大振,城头响起“万岁”之声,更有战鼓声起。
    声响惊动了包围都城的汉军。
    得知是秦帝亲上城头,桓容起身出帐,登上大辂,命典魁在前驱车。
    “开营门。”
    两国天子,一人立在城头,玄甲玄盔,煞气纵-横;一人站在城下,玄衣玉带,戴十二缝皮弁。
    隔空相望,两人都没说话。
    恰遇一阵风起,五行旗烈烈作响。明明没有号角战鼓,没有将士的呐喊,气氛却更显肃杀。
    许久,桓容拱手,秦璟抱拳。
    一人礼于城下,一人敬于城头。
    刹那间,空气仿佛凝滞。
    这是对强者的敬重。
    咚、咚、咚!
    沉重的鼓声响彻大地,悠长的号角声加入其中。
    士卒以枪矛顿地,声音越来越重,并入刀盾之声,豪情直冲长空。
    战场厮杀,是为恢复华夏。
    无论谁胜谁负,历史都将记住,今日长安城前皆是炎黄子孙,无论汉军还是秦军,都是汉家儿郎,乱世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