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

作品:《世家再醮记

    “崔家小三郎也十三岁了,如今还当他是孩子呢。阿翁、叔父叫议事的时候,也只让小大郎和小二郎去旁边听一听。”王玫道,“阿兄待大郎真是越发严厉了,看着大郎越懂事,便越是心疼呢。阿兄倒像是如鱼得水,瞧着比贡举那会儿还年轻些。”
    “可不是么?”崔氏接道,“他在信里从来报喜不报忧,阿翁阿家都替他担心着。本以为这回见他,说不得便会忙得清瘦了几分,一看才知,他在任上果然不曾遇着什么事,心宽着呢。”
    “心宽不好么?”李氏轻嗔道,捏了儿媳和爱女一把,“像阿郎似的任着闲差也不得安宁,谁都替他觉得累。我这回见了他们父子俩,才觉得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来了。七郎果真是适合走仕途,理起一县之事来游刃有余。再历练些时日,一州之事、一府之事、一道之事,必也难不住他。”
    她们时而说着亲人,时而又提起年节宴席,自在且随意。崔简帮着崔韧、王旼都扎了灯笼,这才一起捧着过来给她们瞧。李氏、崔氏看得很是稀罕:“这个灯笼瞧着便比另两个漂亮些,一定是阿实做的罢。”
    受到赞扬的崔简自然高兴,却也为小伙伴辩解道:“二郎是头一回做,阿韧年纪又小些,所以才做成了这样。待会儿我们再去做几个,让阿爷在上头画兔子题字。”
    王旼、崔韧听得连连点头:“再做几个,做得熟了,自然比这个灯笼好。我们也要提着自己做的灯笼去逛上元节的夜市!”
    不待李氏、崔氏和王玫回应,王奇便翘着胡子道:“这样的灯笼便让子竟画画题字,岂不是暴殄天物!来!来!都到祖父这里来!咱们要做,便做个让人见着眼前一亮的灯笼,再填上子竟的画与字,就是收藏都使得了!!”
    “……”瞧他兴致勃勃地挽起袖子,王玫一时间无言以对。不愧是死忠脑残粉,什么都能想到收藏。若是她家阿爷进了崔渊的书房,岂不是连那些废纸都恨不得整理成册?
    李氏轻哼了一声,只抬了抬眼皮:“由得他去罢。这半辈子就没见过他做什么东西。他做出来的灯笼……呵呵。”
    她话音方落,便听晗娘、昐娘忍不住担忧道:“祖父的手都扎出血了!别做灯笼了,先止血再说罢!”崔简也连忙道:“外祖父的手伤得有些重了,只管在旁边指点就好。我们三个来动手。”
    李氏遂吩咐侍婢:“赶紧去找些药来!都这把年纪了,天天习武还能教竹篾扎伤了。”
    王奇老脸一红,当作什么也没听见:“只是一时大意,你们且慢着,等我止了血再来!”
    崔氏与王玫互相瞧了瞧,忍不住垂首微微笑了起来。
    此时在书房里,崔渊也正将分别这大半年所经历的波澜皆一一道来。王珂听得认真,神情却依旧自若。倒是崔希和王昉,因年纪到底还小些,随着他的叙述脸色变化万端,十分精彩。他们心底也生出了许多疑问,却不敢亦不能随意插言,只能按捺在心中。
    “崔泌倒是想得容易——便是将你家的夹缬工坊毁了,工匠都还在呢,雕版再做就是了。他从何处来的信心,能说动魏王顶了晋王的差使?换了一群人来做此事,说不得比你们重新做还更慢一些。”王珂道。
    “所以,他在烧工坊前,便派人去收买那些工匠。我虽然已有防备,但到底抵不过重利相许,有两三个工匠已经暗地里投了他。其余人我都派人保护起来,又给晋王也送了信。”崔渊道,“至于那些文人士子,为晋王做事也是做,为魏王做事也是做。只要圣人下了敕旨,他们自然不会违背。”
    “得了圣人敕旨,恐怕连你和崔渲也不得不听从魏王之命行事。如此,倒又离间了你与晋王,确实是一箭双雕的好计策。”王珂略作沉吟,“不错,越是到眼下这种紧要的时候,他便越着急给魏王立功劳。这也说明,魏王等不及了——或者,太子更等不及了。”
    崔渊皱起眉:“与太子来往甚密的人越来越多。太子看似已经比前些日子略有所好转,但也不过是做给圣人与皇后殿下瞧的。他或许……忍不住了。”但他仍然认为,太子不可能听信挑拨,效仿玄武门旧事造反。毕竟,听闻圣人在除夕夜宴的时候,还曾私下与心腹重臣说,便是太子因足疾而常失仪态,还有嫡长孙呢。圣人心意不改,太子知道此事后大概也应该安心些。至于魏王,或许该恨王妃阎氏这一胎来得有些迟了。不过,待他也有了嫡子,事态便对他更有利了。毕竟他亦是嫡子,亦有圣人之嫡孙。
    “且静观其变罢。”王珂道。
    “若是崔泌不将主意打到晋王与我身上来,我自然乐得作壁上观。”崔渊淡淡地回道,“只是,他都欺上门想一箭双雕了,我们又焉能安坐?”不论如何,若给太子一派一个撒气攻击的借口,他们也会很欢喜。
    王珂望了他一眼,又看向崔希:“崔泌时时刻刻不忘给你使绊子,你早该习惯才是。崔家小四郎倒是个有胆气的好孩子。昨日你独自去见崔泌,一点也不害怕么?毕竟你早就知道他便是那个利诱你阿爷阿娘犯错的罪魁祸首。”
    “害怕。”崔希回道,“未见到他时,总以为他是什么凶神恶煞,所以觉得惧怕。但见面之后,觉得也不过如此。他说他的,我都只管低着头听着,一言不发,就足够了。多说多错,不说才不会露出破绽。”
    崔渊勾了勾嘴角:“崔泌或许只是心血来潮,想再给我添添堵。却不想,连四郎都已经看破他的虚伪狠毒了。也不知他顺手埋下这个棋子,将来究竟打算做些什么。若是想得太长远,也不像是他了。”
    “且待往后他再有动静,或许便可探知一二了。”王珂道,“只是,光他挑拨你们二房,你便不知回击么?你手里不是留了好些他阿爷的把柄?圣人可不喜这种性好财货之徒。且既然贪财,不妨挑动他们分家。他们家并非大房,到时候且有得争呢。”
    “把柄暂时动不得。至于分家……”崔渊一叹,“崔相孝期未出,恐怕他们宁可先忍着,也不想被安上不孝的罪名。不过,守孝二十七个月,说来也就在四月左右罢。那时候这些事一并猛地闹将起来,时机倒也合适。”
    王珂想了想:“我在京中毕竟待不得几日,你若得空,不妨将我引见给晋王。”
    崔渊双目微微一动:“舅兄……”
    王珂端起茶盏饮了一口,微微一笑:“我既然是你的舅兄,又好书画,字迹也颇过得去,你岂有不加以引荐之理?”
    “是我有些着相了。”崔渊回道,“我先给晋王去个帖子问问,待得了准信再告知你。”
    “静候佳音。”
    ☆、第一百七十九章 宴饮中事
    初五、初六两天,崔家分别宴请了亲眷与同僚世交,笙歌乐舞彻夜不休,给这年节时分更增添了几分热闹欢乐。到得初七之时,则由真定长公主出面,宴请仍在京中的诸皇室子弟与公主们。虽说是公主府宴客,但崔敦、郑夫人也早早地将晚辈们都带过去帮着待客。毕竟李十三娘如今身子重,只真定长公主招待客人恐怕也忙不过来。外院中光是崔敛、崔滔父子俩也不像样,哪一位亲王郡王都不能怠慢。
    行进的牛车中,因睡得迟又起得太早,王玫困倦地半睁着双眸,螓首微微一点又一点,而后实在有些支撑不住了,倒在旁边的崔渊怀里。崔渊微微一笑,将她头上簪着的新剪的彩胜挪了挪,不教压坏了。那彩胜既有红花绿叶又有枝蔓,做得逼真之极。一簇颤巍巍的花朵堆在乌发边,绿色枝蔓缠绕在单螺髻上,再点缀着几个蝴蝶钗朵,仿佛能随风而动,委实意趣盎然。
    崔府与公主府离得并不远,很快便到了。牛车顺次停下之后,王玫便清醒了许多。丹娘、青娘替她略整了整衣衫,看起来就像往日那般精神了。“若是实在疲倦,便去陪着堂嫂罢。”崔渊道,“有两位阿嫂在,什么事都能理得井井有条。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也会帮着叔母待客,何况还有晋阳公主、衡山公主。”
    “叔母早便安排好了,我自有差使要忙,哪里能在大家都忙的时候偷闲?”王玫有些微恼,“若不是你……”虽说丹娘、青娘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但她飞快地扫了她们一眼,仍是收了后边的半句。
    崔渊挑了挑眉:“不必过于勉强自己。”
    “你下去罢。”王玫脸微微一热,“别教长辈们等着。”
    夫妇二人一前一后下了牛车,崔渊跟着父兄往外院行去,王玫则牵着崔简往内院走。崔笃待要叫上崔希,谁知他很果断地拉着崔芙娘,一边低声警告她不得失礼,一边紧紧随在王玫与崔简身后。看着他们走远,崔笃望了望崔敏与崔慎:“四郎才十岁,留在内院中也无妨。”七岁不同席的古礼什么的,也不必太过刻板了。且看崔希瘦弱的模样,说是七八岁都有人信呢。
    见过真定长公主之后,小郑氏、清平郡主与王玫便都忙碌起来。王玫得的差使是核对女眷宴客名单,确定坐席安排无疏漏之处,以及敦促厨下按照拟定好的食单轮换菜肴。
    宴饮邀请的帖子在年前便发出去了,宾客们来与不来也早已经定了下来。当然,亦有中途改了主意的,或者实在是突如其来杂事缠身无暇他顾的。不过,无论如何,在宴请的正日子之前也应该给主人家一个准信。王玫便领着丹娘、青娘与真定长公主的贴身侍婢一起确认会前来赴宴的贵客,再根据情况调整她们的坐席。平日里亲近的妯娌姊妹自然须得安排在一处,素来不和者则离得远远的。
    当然,太子妃苏氏与魏王妃阎氏却是无论如何也必须坐在一起,以显示出太子与魏王之间的和乐融融。这两位的性情都较为温和,表面上的关系也甚是不错,应当不会出什么差错。只是须得注意旁的什么人借机生事,打破妯娌敬爱的假象不说,还给真定长公主惹上麻烦。
    将坐席都调整完之后,陆陆续续已经有宾客上门了。正陪着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说话的真定长公主忽然遣了侍婢将王玫唤了过去:“九娘别忙了,阎氏身子不适,今天不会过来。如此也好,除了姑母之外,其他人倒都自在一些。”同安大长公主如今是妥妥的魏王派,因旗帜太过鲜明,反而惹恼了圣人,连年节的赏赐都比往年薄了三分。察觉到自己似乎触了圣人的逆鳞,她也收敛了许多,不再四处给崔家、王方翼找麻烦。连这回宴饮,也颇给了真定长公主几分面子,答应前来赴宴。不过,真定长公主却宁愿她不来,省得又须得忍受她的冷嘲暗讽、阴阳怪气。
    “魏王妃怀着身孕,正是反应剧烈的时候,也确实不宜四处走动。”王玫便道,“儿原本还想着给她单独做些吃食,如今却是不必了。”阎氏腹中的“嫡子”,背负着魏王李泰的希望,自然容不得任何闪失。虽说真定长公主一向不偏不倚,但宴饮之中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李泰与阎氏也无法承受任何意外,只能干脆闭门不出了。
    “你倒是想得周到。”真定长公主微微笑道,“待会儿兕子、幼娘来了,你便与她们作伴就是了,不需理会别的事。带着她们四处走一走,也正好散散心。”
    王玫自是满口答应了。崔渊尚未入仕,又是嫡幼子。她没有诰命在身,以她的身份,确实也不适合招待其他金枝玉叶们。倒不如与两位小公主闲游片刻,略作休憩,还可松快地聊聊天。
    不多时,晋阳公主与衡山公主便到了。自从进入腊月之后,她们便再未相见过,自然有许多话想说。衡山公主便把着王玫的手臂,叽叽喳喳地说起了她们的近况。晋阳公主在一旁含笑听着,时不时补充一两句话。
    “也不知九阿兄到底在想些什么,坚持要搬到晋王府住。阿爷阿娘商量之后,竟然也准了。离得近些也就罢了,那保宁坊离大内那么远,每日见面都不容易!——也不知当初到底是谁营建的晋王府,居然选在了南边的保宁坊!武德殿这些天已经断断续续地搬了好些东西,听说上元节之后,便要正式迁居。”衡山公主颇有些失落,咬着嘴唇,“九阿兄自从大婚之后,便不疼我们了。”
    “幼娘,你又胡说了。”晋阳公主摇首道,“九阿兄虽然一直忙着摹本之事,却也从来不忘给我们捎带礼物,哪里不疼我们了?便是再忙,每日晨昏定省他也不会错过,陪着阿娘说些新鲜事——也不知是谁,每回都听得津津有味,居然心里还抱怨。”
    衡山公主撅起嘴,嗔道:“眼下自然天天早晚都能见着,往后可就不容易了。”
    晋阳公主垂眸,轻轻一叹:“九阿兄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自然不可能如以前那般。”
    王玫想起已经匆匆赶回任上的兄长,也颇有几分惆怅:“我阿兄如今离开长安赴任,分别大半年,才只能在年节时见一面。我还羡慕两位贵主呢。至少兄弟姊妹都身在长安,还能相约一同出游、一起围在爷娘身边欢笑。”略顿了顿,她又接道:“其实,两位贵主的心情,我都能理解。不过,仔细想想,兄长成家之后,分出心神关爱阿嫂、侄儿侄女亦是理所应当。只需兄妹之情始终未曾变过,便足够了。而且,我还能从阿嫂、侄儿侄女处得到关爱,家人反倒是更多了,能孝顺阿爷阿娘的人也更多了。眼下与阿兄只能信件往来,心里也时常挂念他在外过得好不好。不过,只要情谊如旧、人心如旧,离得近些远些又有何妨碍呢?”
    闻言,衡山公主有些怅然:“不错,至少九阿兄还留在京中,没有去封地上。九嫂待我们也亲切,与我们闲话家常也很耐心。不似长嫂(太子妃苏氏)、四嫂(魏王妃阎氏)那般,总忙着处置东宫、魏王府的内务,一天到晚都见不着人影。”
    晋阳公主颔首道:“不如趁着九阿兄如今与我们同在长安城里,来往也算便利,多走动走动。何况,九阿兄一直住在大内,其实也很是不妥。先前还能以为阿娘侍疾为借口,如今阿娘逐渐痊愈,他也成家立业了,便更不合礼仪了。幼娘,你也须得替他多想一想才是。”
    “说是不合礼仪,其实只是有人嫉妒九阿兄得阿爷、阿娘疼爱罢。”衡山公主冲口而出。
    幸而她们如今走到了偏僻处,旁边没有什么人。王玫松了口气,苦笑着道:“贵主还请慎言。这话若是教有心人听见了,恐怕晋王也更受人忌惮了。”
    衡山公主露出些许悔意,晋阳公主却又是一叹:“幼娘,你这脾性须得改一改了。我们自个儿且不说,莫给九阿兄惹事才好。”
    “我改……我改就是了……”衡山公主低声道。
    “也罢,不说这些了。”王玫轻轻击了击掌,“两位贵主可想去见一见堂嫂?她身子重,今天不能出来待客,恐怕听着乐舞之声也觉得寂寞呢!”李十三娘一向是个喜欢热闹的,独自待在院子里恐怕也甚是无趣。
    “确实很有些日子不曾见表嫂了。”晋阳公主道。
    “表嫂不如将阿实也唤上?刚刚仿佛还瞧见他来着。”衡山公主笑道,“看他忙忙碌碌,也不知在作甚,我实在好奇得很。”
    王玫便吩咐青娘去寻崔简:“这些天阿实刚学会扎灯笼,卯足了劲要扎个好的,教他阿爷画画题字。天天都忙着这个,如今院子里已经堆了好些灯笼。阿翁阿家还笑说,上元节那日,将他们小兄弟几个扎的灯笼拿出去做灯山恐怕也够了呢。”
    衡山公主越发感兴趣:“他既然扎了灯笼,怎么能忘了我们呢?若是不送一盏与我,我可是不会罢休的。”
    “若是贵主不嫌弃,只管挑就是了。”王玫了解崔简的性情,便先替他答应下来。
    同一时刻,外院当中,崔渊也正陪着晋王李治低声说话。大庭广众之下,两人自然不可能说什么紧要之事,也只挑拣着说了些别的。“你的舅兄王七郎那一手飞白也甚为难得,只可惜他不在长安,不然咱们还可做飞白书分册。”提到书道,李治便难掩笑意,“飞白虽非平日书写之体,但字体清癯、神意非凡,便是自娱自乐也使得。”
    “喜好飞白书者也并不少。虽说并非平常书体,但飞白之字如画,亦颇有禅意,也值得另印分册。只是,飞白书所余真迹并不多见。”崔渊道,“听闻圣人喜爱且擅长飞白,也只能请圣人暂时割爱那些收藏了。”
    “《兰亭序》阿爷都舍得借,其余法帖真迹应当也不会吝惜。”李治笑道,“改日我们便去问一问就是。说起来,你舅兄外任也有一年了,再过三年回到长安,或许便正赶上制作飞白书雕版。”
    “若真能赶上,他定会大喜罢。先前与他提到摹本之事,他便很是惋惜自己不能参与。不说别的,光是看一看众多名家法帖真迹也值得了。”
    “确实,他并不是那等喜好名利之人。否则,单凭他进士出身,又何必外放为县丞?我先前参加文会时,也听那些文士说过,人人都想成为正字、校书郎,搏个清贵之名。而你们两个,却都心心念念地往外跑。”
    “许多士子都是寒门出身,自然愿意留在京中,因京官再困苦也苦不过外官。我与舅兄无家财之忧,反倒不容易为外物所扰,能全心全意学些民生之事。”
    李治微微颔首:“王七郎外放之地离得近,改日我们不如去瞧一瞧?他与我说了许多稼穑之事,我想亲眼见一见。”
    “如今天寒,不便出行。待到三四月如何?省试出榜后,我也空闲得很。”崔渊回道,“顺便还可去狩猎。”
    李治双目微微一亮:“武氏……幼娘也常说想去狩猎,便带着她们一同去也好。”
    崔渊自是听得很清楚,他头一个说的并非衡山公主,却只作不曾听见:“到时候定下日子,再安排罢。”
    两人正说得高兴,忽见汉王李元昌匆匆地走进来,扫了一眼便唤道:“雉奴可在?赶紧些出来罢!太子与魏王的车驾在门前撞上了,眼看着要吵起来!你且去劝一劝他们,可不能因为这种小事坏了兄弟情谊。”
    李治怔了怔,惊讶道:“怎会如此?两位阿兄不曾受伤罢?”说着,他便要往外走。
    崔渊随在他身后,低声道:“大王且慢,我已经命人去请叔父了。待叔父出来后,再一同去瞧一瞧也不迟。”李治毕竟是弟弟,又并非主家,此时出面难免成为太子、魏王撒气的对象。还是让作为诸皇子姑父的崔敛前去主持调停更妥当些。不过,发生了这件事,想必真定长公主给这两人斡旋和好的尝试也不可能生效了。
    想到此,崔渊隐晦地看了李元昌一眼。不知此事与这位汉王是否有干系,毕竟,以前太子与魏王从未当着众人的面产生如此明显的冲突。
    ☆、第一百八十章 冲突之后
    因宴客而喧闹不已的公主府门前,如今却是静寂得只能听见北风呼啸之声。数百侍卫宫人组成的两队仪仗交杂在一处,隐约呈现出对峙之状,脸色均比这天气还更多了几分冷意。太子车辇与魏王车驾几乎并列停了下来,华美无比的车内却迟迟无人言语。于是,车驾前后的仪仗卤簿更是泾渭分明,仿佛依稀有些什么更深更沉更刺骨的寒意在其中酝酿。
    崔敛、李治、崔渊匆匆走出来时,正好便见着眼前的情形。李治见两厢车马都并无异状,便松了口气。他已经习惯两位兄长私下针锋相对了,此时虽然觉得比平日严重一些,却到底没出什么事。崔敛不着痕迹地扫了一眼周围经过的行人,心中一叹,上前道:“也是府中迎客的下人太不经事了,竟然出了这般差错,连路也不会引。太子殿下、大王可安好?”
    太子车辇中传出李承乾沉沉的声音:“只是颠簸了些,倒是无事。”后头又有位女史道:“太子妃与皇孙亦安好,只是受了些许惊吓。”
    听得此话,魏王车驾略动了动,便见裹得滚圆的李泰扶持着侍婢下了车,强忍着屈辱行礼道:“阿兄阿嫂和侄儿受惊,都是弟的不是。方才只顾着让人赶紧些,却不知阿兄的卤簿从后头赶了过来。”说罢,他便斥责身边的宫人道:“真是白养了你们!!阿兄的车驾来了,都不知主动让一让!”
    很显然,他是在隐晦地表明,此次冲撞并非因他而起,而是太子李承乾欲争道抢先造成。他一点过错也没有,反倒是给长兄赔罪道歉,坐实了恭谨孝悌之名。眼下看着虽是吃了亏,但来赴宴的不是兄弟姊妹便是叔父姑母,自然对他印象更好。
    只是,在心里盘算开的魏王并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正在鄙视他:虚伪也便罢了,做样子也须得真情实意一些才能让人相信。可他偏偏赔了礼,还忍不住刺上一句,这是打量着在场的没有明白人么?或者,以为能糊弄住圣人便能糊弄住天下人?不过,这刺一句倒也并不是没有好处。若是惹得太子火冒三丈,相形之下当然是他更为胸怀大度。太子越发不堪,就意味着他受的委屈也越多。
    果然,只听得李承乾的声音中多了几分阴寒之意:“四弟这些宫人确实白养了,不知尊卑上下,很该好好教训一番。若是四弟不舍得,孤倒不介意代劳。东宫中的突厥铁卫,正缺活靶子呢。”
    李泰听了此话,脸色微微一白,越发难看了。他刺李承乾一句,李承乾便讽他不知尊卑上下——这句话便如同匕首一般,插得他心头鲜血淋漓。论血缘至亲,李承乾是嫡长兄;论地位,李承乾是太子。他可不就是因为生得迟了些,所以才教这个跛了腿的长兄得了太子之位?原本这些都该是他的!!
    李治见状,立即转圜道:“既然两位阿兄都安好,不如按规矩处置那些宫人就是了。毕竟是大年下的,伤了性命也不吉利。太子阿兄下车辇小心着些,四阿兄也别立在寒风里,省得受了寒。”
    李泰很勉强地扯出一个笑容:“雉奴说得有道理。大兄先下车罢,很不必将那些宫人放在心上。回头弟必会好生教训他们,让他们长一长记性。”他这几句话倒是说得妥帖,李承乾哼了一声,也没有再追着不放。
    只是,这位太子殿下乘着步辇从弟弟们身边经过的时候,居高临下地冷笑道:“雉奴,你倒是善心,想着替他转圜。只是,你将他当成可尊可敬的兄长,他却不将你当成弟弟。恐怕你还不知道罢,他一直打着你手中差使的主意。听说除夕那天崔家的夹缬工坊被烧了?你可知道是谁教人做下的?啧,看着雉奴受阿爷夸赞就眼红,你这兄长果然也当得‘很不错’。”
    说罢,太子的步辇便进去了。李泰脸色又青又白,与李治并肩走进门。
    行到外院正堂前,见四下没什么人,他便对李治道:“你难不成信了这番话?”
    李治闻言,眼圈微微一红,静默不语。
    李泰又急道:“他对你从来没有过几句好话,你偏信了这些!!你这件差使不让崔泌兄弟沾手,我还不曾说过话呢!我帮着阿爷做的事也多了,怎么可能瞧上你那件差使!”转了转眼睛,他又道:“不过,大兄既然这么说了,定然是有什么风声传到他那里了。说不得有什么人,借着我的名义给你使绊子。你放心,这件事我必会查出来给你一个交代。”
    李治便道:“四阿兄,我倒是没什么。只是这夹缬工坊是崔家的,若是抓了罪魁祸首,很该给姑母面子,交给姑母处置才是。”
    李泰摇首道:“这年节下的,怎好用这等小事惹得姑母心烦?我们无声无息地替姑母处置了,也免得教她费心费力。到时候,只让崔子竟再建一个夹缬工坊就是了。”说罢,他斜了崔渊一眼,将他招过来:“我方才听说你们那摹本之事出了些小事故,许是同我的门人有关。也不知是什么人,打着我的名义做下这等事体,却是给我抹黑呢。”